社會信用制度是市場經濟基礎制度。為健全社會信用體系,中共中央辦公廳、國務院辦公廳于3月31日正式頒布《關于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意見》(以下簡稱《意見》)。日前,中宏網《信用會客廳》欄目組織專家圍繞“深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筑牢市場經濟制度根基”主題召開專題政策解讀研討會,會議取得圓滿成功。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員、大數據業務分析師,高級網絡輿情分析師王鵬應邀出席研討會并作了主題發言。
以下是王鵬的發言。
隨著《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意見》《可信數據空間發展行動計劃(2024—2028年)》、國家數據局綜合司發布組織開展2025年可信數據空間創新發展試點工作的通知的發布,可信數據空間建設被提上日程。其應用將積累國家數據基礎設施運營經驗,支撐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建設,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信用動力。
信用中國建設趨勢向好,成效顯著。作為全國信用信息共享的“總樞紐”,信用中國平臺(www.creditchina.gov.cn)整合了政府部門、金融機構、司法機關等多源數據,覆蓋企業、個人、社會組織等全主體信用信息。信用中國的核心功能包括信用信息公示、信用查詢與信用處理。圍繞“信用+場景+創新”,信用中國平臺已形成三大核心數據產品矩陣。其中,信用報告覆蓋企業經營、司法、稅務等全維度信息,為金融機構提供精準風控依據。信用評級與預警則構建行業信用評價模型,對企業進行動態風險評估。
信用中國建設仍存在痛難點。一是數據融合不足,多源異構數據整合面臨困境,信用數據整合難度大。二是應用場景缺乏,信用數據建設過度依賴傳統應用,新興場景數據適用性不足、市場需求挖掘不足,用戶信用數據應用意識薄弱。三是所有權與數據共享面臨整合障礙,不同政府部門間數據共享存在壁壘。四是信任與價值共創困境,數據要素的收益共享難、價值共創難。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延緩了信用中國的建設進度。
可信數據空間是建設信用中國、實現數據共享與雙向賦能的重要手段。可信數據空間基于共識規則,聯接多方主體,實現數據資源共享共用的一種數據流通利用基礎設施。其三大特征是:基于共識規則,鏈接多方主體,數據共享共用??尚艛祿臻g具有價值創造能力、資源交互能力、信任管控能力三大核心能力,是算法、算力、數據的三位一體,通過標準化體系、安全技術和生態機制保障數據的高效流通與價值釋放??尚艛祿臻g搭建信任橋梁,形成可信管控流、資源交互流、價值共創流。
打造信用信息可信數據空間,應依托堅實的數據基礎與先進技術,實現跨行業深度應用與創新發展。以信用大模型為指引,整合算據、算法、算力等資源,借助AI創新平臺與應用市場,以AI賦能組織數智化轉型與合規流通,促進科技創新,催生新質生產力。在信用行業“采、存、用、傳、管”全流程中,實現部門協同,并將應用拓展至生活、金融等多行業,達成跨行業協同發展。
建設可信數據空間應多角度入手,強化政府、市場、社會多主體合作。一是要強化頂層設計,構建政策保障體系,構建數據共享機制;二是以標準引領發展,制定信用數據標準,全面保障數據的質量與安全性,促進信用體系穩健發展;三是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化,激活“AI+”信用價值;四是培育復合型人才,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。
總之,可信數據空間憑借其獨特優勢,為破局提供了核心手段。隨著各項政策文件的落地實施,各主體應協同發力,積極落實各項舉措。持續完善數據共享機制、優化信用評價體系、挖掘AI驅動的信用價值、壯大人才隊伍,以可信數據空間為有力支撐,探索數據資源規?;魍ɡ眯履J叫侣窂剑瑸橹袊洕鐣哔|量發展注入“信用動能”,更將為全球數字經濟治理貢獻“中國方案”,在數據要素時代的浪潮中錨定可信發展的價值航向。